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做客“人文清华”讲坛2021-04-09 04:57
10月23日,“人文清华”讲坛特别节目——《北京拉链:现实与虚构》在新的清华学堂中天。社会学家李强、著名作家格非对话第74届雨果奖“最佳较短中篇”小说得奖作家,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郝景芳,以《北京拉链》为切入点,从社会学、文学、物理学、经济学的视角联合注目世界的运营。 活动伊始,郝景芳在演说中阐释了对有所不同学科、学科与真实世界关系的观点,以及对于文学创作的思维。 在郝景芳眼中,每一个学科都是用于一种独有方式和视角,去探寻同一样事物。中文中有盲人摸象,英文中有谚语“屋中的大象”,中西方两头大象,都是某种极大但我们真是的事物,这也是所有这些学科都注目的事物,那个事物就叫作世界。 郝景芳关心文学的现实性,但对她而言,最重要的不是必要叙述现实,而是抽象化意义的现实性,即模型:是柏拉图的天上的小饼干与人世间现实小饼干之间的关系,是一种大同小异夹杂动荡不安的现实的思想实验。正如物理学中无摩擦的平面,就是一种抽象化意义的现实性。 郝景芳谈到文学家视角的“降生入世”。好的文学家获取的视角应该是很远的置身于世外的抽离。无论是托尔斯泰、卡夫卡,还是加缪,都车站在他书写的那个世界之外。文学叙述与科学叙述不一样的最本质一点是,无论原作和视角多么降生,最后还是要放返回每个人物的入世情感来书写。构想的时候车站在宇宙之外,书写的时候又在内心深处。降生旁观的冷,和入世动情的变暖,包含文学最独有的张力。 演说的最后,郝景芳注目人类的前景问题,机器人的发展或将带给可观较低技能劳动群体的失业问题。借出清华校训,郝景芳希望听众“行胜于言”,未来怎么样要靠大家自己去建构。她期望,文学中抽象化的现实和实际的现实不一样,期望不要有群体被时代掉落。 演说完结后,李强、格非与郝景芳的对话环节月开始,这是一场有关现实与未来的对话。 关于《北京拉链》,李强印象最深刻印象的细节是三个空间之间的地下通道十分狭小。他指出北京拉链是对社会现实的警告,各阶级间必须更高的流动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