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数学生认为存在校园冷暴力 ,讽刺辱骂最常见2020-12-17 04:57
你小时候被同学起过绰号吗?长得的同学被称作“水桶”,髯的同学被称作“泥鳅”等,现在回想起来是不是还实在酋有意思的?一些甜美、有意思的昵称、绰号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,推倒也无伤大雅,但是如果同学之间取绰号损害到别人的自尊心、甚至超过嘲讽、侮辱的程度,问题就相当严重了,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辩论的“校园冷暴力”的形式之一。除了给同学所取好听的绰号,再行比如班级来了新的学生,被班级上几个同学排斥、孤立无援,这也都归属于“校园冷暴力”的范畴。前不久,中国青年报公布一组数据,在对1999人展开的调查中,86%受访者指出身边不存在校园“冷暴力”,60.1%受访者指出校园“冷暴力”不会在当事人内心留给阴影,嘲讽、侮辱和取笑被指出是最少见的校园冷暴力形式。18日,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撰写的《中国教育发展报告(2017)》中也提及,有将近一半的北京中小学生都有过从前好听绰号的经历,那么,校园“冷暴力”对孩子的危害到底有多大?“冷暴力”的背后又到底有哪些深层原因?回应我们需要做到些什么呢?什么是“校园冷暴力”?与“校园霸凌”一样,目前关于“冷暴力”亦或是“校园冷暴力”并没标准的学术或法律定义,但多数学者这么说明道:冷暴力是所指不通过打伤等不道德暴力解决问题,而是展现出为热烈、轻视、视而不见、亲近和漠不关心,导致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害和损害,这种“冷暴力”往往更容易被老师和家长忽略。也许曾多次遭到过冷暴力……“小学二年级有一次我肚子疼,没和老师说道,然后不小心纳到裤子上了,从此以后班上没有人和我玩游戏。